朱共山:“再穷也不能穷科技”
“科技创新方面,协鑫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再穷不能穷科技。”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如是说。
11月20日,朱共山参加了第五届《清华管理评论》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暨《清华管理评论》创刊10周年庆典,并作了《“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创新实践》的演讲。

《清华管理评论》创刊于2011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国内顶尖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出版发行。
朱共山在发言中称,科技才是真正的“第一能源”。据他透露,自2021年开始,协鑫启动“凤凰涅槃”计划,发展“双碳经济”,推出自身的碳中和行动计划。
协鑫于2006年左右进入光伏行业。彼时,多晶硅产业原材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价格最高时更是高达400美元/公斤,中国多晶硅产业被欧美公司“卡脖子”。
后来,协鑫凭借科技创新,在光伏领域原创GCL西门子改良法,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并推动多晶硅价格降至60美元/公斤,综合电耗也从200多度电/公斤降到现在的55度电/公斤左右。而凭借GCL西门子改良法,协鑫迅速成长为世界级硅料生产商。
朱共山还指出,要在市场上打胜仗最终还是要靠科技。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以及协鑫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协鑫都毫不动摇地坚持每年营收3%的科研投入,重点科研项目领域的投入甚至高达20%。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在发言中称,“双碳”目标给创新带来了很多机会,破旧就要立新,立新的过程就会有很多机会。而在碳中和创新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处于相近的起跑线上。
事实上,“双碳”目标背景下,协鑫集团在硅材料科技创新领域再一次站在了世界前列。2017年,该公司曾斥巨资收购美国清洁能源龙头企业SunEdison及其附属企业MEMC等,被授权相关专利1481项,成功研发攻关实现FBR颗粒硅装备、材料、技术完全国产化。

这项新技术可以实现投资成本、占地面积、人工成本等综合生产成本较传统工艺下降1/3,综合电耗下降2/3。每公斤产品电耗最低可降至15度电,生产能力迅速提升至3万吨/年。
11月10日,保利协鑫新增2万吨FBR颗粒硅项目投产,该公司颗粒硅产能已达3万吨,徐州5.4万吨颗粒硅产能预计2022年将全部释放。
8天后,下游厂商上机数控宣布加码颗粒硅。该公司及其子公司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将于2022年1月至2026年12月期间,向保利协鑫子公司江苏中能采购9.75万吨棒状硅及FBR颗粒硅。
而在碳足迹方面,协鑫的FBR颗粒硅分别拿到国内和国外同行业首张权威的鉴定证书,碳足迹表现全球第一。
据了解,FBR颗粒硅目前在工艺流程、装备成套、工程安装、物料平衡、构筑物方面实现模块化,具备标准化、体系化、数字化、模块化的复制能力,可有效支撑起协鑫快速达到10万吨、30万吨的技术与生产能级。
除了颗粒硅之外,协鑫集团还在高稳定性钙钛矿、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异质结、CCZ高效单晶等新一代光伏技术,大尺寸高效光伏组件智能制造领域已有布局。
而在氢能产业领域,氢能一体化战略,包括电池材料、充换电、电动交通平台管理、电池到储能梯次应用等在内的移动能源新生态,协鑫集团也正步入“现在进行时”。
为了推动创新,协鑫集团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2800多名专业化的科创工作团队,重点项目实行人、财、物一体化配置。
在协鑫集团,新科研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作,推行了“揭榜挂帅”制、课题制、承包制、入股合伙人制来激发创新动力。
而通过科技合伙人制、科创专项奖励资金等,支持“技术派”率先致富,“科技蓝领”沿着专业序列拿到最高待遇、最大的发展空间。
以下是朱共山发言实录:
今天是第五届《清华管理评论》管理创新高峰论坛,也是《清华管理评论》创刊10周年的庆典。
在此,我也代表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以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汽车与储能分会、SNEC氢能产业联盟理事会,向《清华管理评论》创刊10周年表示祝贺.
下面,我就《“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创新实践》与大家分享一些简单的看法。
01
“双碳目标”倒逼企业绿色转型
习近平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年多来,碳达峰、碳中和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以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主流。
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根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自去年9月22日以来,习主席已经26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讲话或指示。
在近期的中美两国元首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再次指出,气候变化完全可以成为中美新的合作亮点。10天前,中国和美国也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了关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行动宣言。今年4月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中国提出将严控煤电项目;今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中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截至目前依然还是以高碳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高碳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里,水泥、钢铁、石化这些高耗能工业的占比还比较高。
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中国将用3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60年的碳中和之路,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任务非常艰巨。
但是,习近平主席对此表示,“中国讲究言必信、行必果,说了就要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说”。大国意志,一诺千金,决定了碳达峰、碳中和势在必行,也必将如期实现。
在“双碳目标”背景之下,国家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同时习主席也明确提出,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10月中下旬,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4省区集中组织开工了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主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批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项目已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有56.37GW风光大基地项目宣布开工。
接下来,电力系统将更多地以风电、光伏为主导增量,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光储氢多能互补,再加上特高压、智慧电网、移动能源与电动汽车储能等,构成新的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十四五”时期,“双碳目标”将催生“十大绿色低碳行动”,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千万亿级的市场机遇。近期,国家层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发布以后,国家发改委正式承担起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措施,大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重点强调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生态环境部也在全面梳理排查拟建、在建和存量“两高”项目,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落实能耗双控、产能置换、污染物区域消减、煤炭减量替代这几项要求。
在国家“1+N”政策体系的引领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正在开启。
据多个机构初步测算,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所需投资大约在150万亿到300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每年将在“双碳”领域平均投资3.75万亿到7.5万亿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全年投资的10%左右。
11月8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央行申请资金支持,鼓励更多贷款投向碳减排领域和绿色金融领域,让绿色信贷的增量资金精准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领域。
02
科技是真正的“第一能源”
协鑫集团是一家以风光储氢、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种新能源、清洁能源形式为主,天然气、移动能源、国家级集成电路核心材料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以领先的绿色低碳零碳科技主导创新发展的民营龙头企业。连续多年位列全球新能源500强企业前4位,中国企业500强新能源行业首位。
今年是协鑫集团创办的第31个年头,一路走来,我们坚持以绿色能源科技驱动企业创新发展,科技兴企,走数字赋能、绿色发展之路,聚焦硅材料、碳材料、锂材料等进行产业链科技创新,努力打造“科技协鑫”“数字协鑫”“绿色协鑫”。
在协鑫创业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科技才是真正的“第一能源”。
协鑫集团在2006年左右刚进入光伏行业时,多晶硅还是原材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最高时达到400美元/公斤,协鑫集团依靠科技创新,在光伏领域原创GCL西门子改良法,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推动多晶硅价格降至60美元/公斤并大面积普及,综合电耗从200多度电/公斤降到现在的55度电/公斤左右。
在此基础上,协鑫集团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光伏上网从高价走向平价,现在正在走向全面平价和低价时代。
中国光伏也已连续十多年在技术、装备、规模、市场占有率方面,保持全球领先优势,与中国高铁一样,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近年来,协鑫集团连续实现多项光伏科技创新突破。2017年斥巨资收购美国清洁能源龙头企业SunEdison及其附属企业MEMC等,被授权相关专利1481项,有效填补国内空白;以自主可控研发攻关实现FBR颗粒硅装备、材料、技术完全国产化,成功推出颗粒硅硬核科技,可以实现投资成本、占地面积、人工成本等综合生产成本较传统工艺下降三分之一,综合电耗下降三分之二。每公斤产品电耗最低可降至15度电,生产能力迅速提升至3万吨/年。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企业升级,化解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带来的一系列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碳足迹方面,协鑫的颗粒硅分别拿到国内和国外同行业首张权威的鉴定证书,碳足迹表现全球第一。目前,颗粒硅在工艺流程、装备成套、工程安装、物料平衡、构筑物方面实现模块化,具备标准化、体系化、数字化、模块化的复制能力,可有效支撑起协鑫快速达到10万吨、30万吨的技术与生产能级,目前在手订单超过了70万吨。
颗粒硅为什么大受欢迎?最主要还是它的碳减排表现,一旦大面积替代普及,可带动中下游电池、系统及发电成本降低至少30%,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实现碳减排60-80%。
碳中和进程中,技术为魂、创新为本,“低碳/零碳科技”是核心,“碳指标”是检阅手段,低碳技术将从供给侧走向应用端,直接触达C端,在工业、交通、建筑、ICT等多个领域得到体现。
在“双碳目标”牵引下,自2021年开始,协鑫启动“凤凰涅槃”计划,依托31年的绿色低碳科技,积极释放绿色产业优势,发展“双碳经济”,推出自身的碳中和行动计划,努力打造零碳先锋企业。
在以硬核科技打造“科技协鑫”的路线图中,我们始终坚持“应用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全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技术壁垒,拉长黑科技跑道,以一系列明星拳头产品打天下、赢市场。
同时以科技革命带动材料革命,以材料革命带动制造革命和应用端革命。从源头开始,带动产业链深度减碳化。除了颗粒硅之外,高稳定性钙钛矿、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异质结、CCZ高效单晶等新一代光伏技术,大尺寸高效光伏组件智能制造,氢能一体化战略,包括电池材料、充换电、电动交通平台管理、电池到储能梯次应用等在内的移动能源新生态等等,都是协鑫科技创新的“现在进行时”。
此外,我们还与国家大基金合作,承担国家集成电路02专项,在电子级多晶硅、大硅片方面打破垄断,率先攻克“中国芯”原材料“卡脖子”技术并实现量产。相关公司已经启动IPO程序,上市在即。
在模式创新方面,协鑫当前也已启动绿电大基地+零碳产业园一体化的大战略。“十四五”末,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规划建设加氢站800座,氢能源汽车数量将达到5-10万辆。氢气储运、管网建设将进一步突破,加油、加气、加氢、充电四合一的复合型车港将成为常态。
特别是在能耗双控的硬性约束下,绿氢的规模化应用有望改变我国的能源供给结构与工业用能模式。随着光伏、风电、储能、电解槽的成本不断下降,2025年风光储的平均度电成本有望稳定在1毛5左右,这将推动绿氢制备成本降至每立方1块钱。到2028年左右,中国光伏低价上网地区或将实现绿氢和灰氢同价;到2030年,绿氢有望在大部分地区逐步替代灰氢;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电解氢或将占到氢气供应的70%以上。
最近,协鑫集团联合国家电投等大型央企,也在内蒙古打造零碳产业园,利用沙漠、戈壁、荒漠,打造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大规模风光耦合叠加氢能源制备与应用,构建绿电、绿氢、绿色工业一体化的零碳新工业体系。
除了将绿电、绿氢导入零碳产业园之外,也与日本相关研发机构,以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合作,结合协鑫旗下燃机热电联产以及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产业优势,在天然气管道掺氢、燃机掺氢方面开展专项实验、应用研究、标准制定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依赖型走向技术依赖型的过程,技术将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也将建立在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的基础上。
科技创新方面,协鑫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再穷不能穷科技,要在市场上打胜仗最终还是要靠科技。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以及协鑫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协鑫都毫不动摇地坚持每年营收3%的科研投入,重点科研项目领域的投入甚至高达20%。
我们有非常完善的集团自上而下的科技创新体系,有2800多名专业化的科创工作团队,重点项目实行人、财、物一体化配置。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建有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并且有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
在协鑫,新科研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作,推行“揭榜挂帅”制、课题制、承包制、入股合伙人制来激发创新动力。通过科技合伙人制、科创专项奖励资金等,支持“技术派”率先致富,“科技蓝领”沿着专业序列拿到最高待遇、最大的发展空间。
03
每个企业都应拿到
属于自己的“低碳通行证”
碳达峰、碳中和跟每个企业、每个人都密不可分。绿色低碳时代,对一个企业来说,最大的竞争力就是碳竞争力。最重要的资产是碳资产,没有碳指标,就不可能拥有发展权。碳足迹不过关,你将付出高昂的碳稅代价、为碳买单。
碳减排不是一个企业的事情,在社会分工与产业协同体系中,每个企业都处在不同供应链中的一环,贯穿供应链全过程中的碳数据管理,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数据管理,决定了每个企业都要以绿色低碳数据驱动生产制造,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联通全局,找到非传统、高潜力的减碳环节,
拿到属于自己的“低碳/零碳通行证”,才能在产业链中有自己立足之地。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开放与逐步深入,协鑫集团目前已全面部署碳资产管理,把碳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资产来进行经营。要求各企业都要控制碳排放、盘活碳资产、善用碳交易、发展碳金融、开发碳中和主题基金,做好“双碳目标”经济大文章。
我们首先是全部摸清碳资产的家底,进行碳排放核查、配额增加、减排措施、碳金融研究方面下功夫,并成功尝试碳资产抵押融资。
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国家相关要求,进一步编制企业全生产链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对企业全生产链、管理运营各环节的碳排放进行识别、排放量计算和持续追踪,挖掘减排潜力,为碳足迹溯源、碳稅减免而做准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碳达峰、碳中和,很可能是继改革开放之后,未来40年深刻而全面地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以“双碳”为标志,我们也将进入一个资源循环发展,能源清洁替代革命的零碳新时代。
“双碳目标”带来的是理念的颠覆、价值的重估、模式的重塑,产业的重构。很多的绿色低碳新物种、新模式都将出现,并且得到广泛普及。
除了我前面讲到的科技将成为“第一能源”之外,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是“新煤炭”;动力电池与储能将是“新石油”;沙漠将变为聚宝盆;经过工业革命300年的掠夺式开采,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已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垃圾将成为“城市矿山”。
各行各业也会在绿色低碳的时代诉求下,以共同触达终端、生态联合、场景交互的形式,汇聚在一起,跨界进行绿色能量交换。我们每个人也会拥有碳IP,积蓄“碳币”、绿色消费也将成为新风尚,从而更好地践行绿色低碳、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共同守护蓝天碧水,留住美丽乡愁,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