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顺应世界潮流 保障能源安全
2019-10-05
文/李俊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摘要】全球不含中国的煤炭占比,从1925年的70%,下降到2013年的19%.全球改变以煤为主的局面前后用了90年的时间。我国的能源革命可不可以树立这样的信心,煤炭占比从目前的70%左右,利用35年的时间,在本世纪中叶下降到36%?用85年的时间即在本世纪末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能源供应安全事关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大事,短短8个多月时间里,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第九次会议上,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明确强调能源安全问题,说明党中央对能源安全问题十分关注。
作为一个在能源研究领域笔耕30余年的老者,对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谈谈自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能源安全观的体会,抛砖引玉,与关心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同行们探讨。在保障能源安全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顺应国际潮流,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能源领域的改革开放,在开放条件下保障能源安全。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潮流是什么?
首先是能源的消费潮流。
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和70年代联合国环发大会发布的《我们的共同未来》,以及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使得人类在控制能源消费和控制碳排放方面达成了共识,大多数发达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能源消费水平基本没有上升。欧盟大多数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本达峰,此后有了实质性的下降,能源高消费的美国也于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达峰,2013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了10%左右。
能源革命的先锋德国,不仅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要提高85%以上,同时还提出到2050年能源的消费量比2010年的消费量减少一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措施,将大幅缓解能源供应安全的压力。顺应世界能源消费潮流,就必须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是能源生产潮流。
回顾历史,人类能源的利用经历了柴薪为主、煤炭为主和油气为主三个不同时代,现在正朝着非化石能源方向发展。19世纪以前,柴薪等生物质能曾经高达90%,19世纪煤炭逐步替代了柴薪,能源消费比重一度高达70%,进入20世纪,石油和天然气开始取代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煤炭从20世纪初的70%左右,下降到2013年的30%左右,油气占比从不到20%,增加到2013年的58%。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剔除中国因素,煤炭占比已从7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0%,油气占比高达68%。2003年以后,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飙升,使得全球煤炭占比抬升了10个百分点。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以来,能源的低碳化成为新的世界潮流,欧盟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接近100%,日本提出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85%以上,我国也提出了2020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提高到15%和20%。世界能源生产潮流发生变化的方向基本上是沿着的清洁化和低碳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和人类对生活质量改善的客观要求。顺应世界能源的生产潮流,就必须逐步减少对非化石能源,首先是对煤炭的依赖。
第三是世界能源的技术潮流。
不论是能源消费的革命,还是能源生产的革命,都推动了能源技术的创新和革命。技术的进步有效地控制了能源消费、大幅度提高了能源效率,以及控制碳排放。欧盟通过长期的能源技术革命的安排,循序渐进地提出了能源替代的目标,早在1997年,当时的欧盟16国提出了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50%的目标,并进行了技术创新的各种部署,现在这一目标可以大大提前,因此欧盟在2010年又提出了2050年100%可再生能源的梦想。
日本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使得标准2.0排量的乘用车的百公里耗油从2000年12升,降低到目前的3升,仅仅通过汽车技术的进步,到2030年日本交通部门的石油消费可以减少40%。丹麦不断推动发电技术的进步,每千瓦时发电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1990年左右的1000克下降到目前的不到500克。美国2025年的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也提出了火力发电的碳排量,调整到每千瓦时500克。技术潮流代表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也应该追随,乃至引领能源技术的潮流和方向。
第四是能源的市场潮流。
能源尽管十分重要,但它也是一种商品,必须遵从商品发展的一般价值规律,通过几十年的垄断、反垄断,世界能源市场已经建立,并且已经形成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主要能源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我国国土面积仅占世界的6%,人口却占世界20%,这种客观的自然条件,要求我们必须与世界共享资源,我们也就更有义务维护全球范围内能源的商品属性,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市场的治理,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全球能源资源的再分配。从客观需要判断,能源价格和金融成本过高是影响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两大问题,较低的能源价格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我们不能片面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把能源定义为稀缺资源,人为地推动能源价格的上涨。因此我国的能源价格和石油天然气体制等改革,乃至石油储备制度和机制,也应该遵从能源的商品属性,理顺价格形成机制,维持全球能源价格的合理水平的大局考虑。
第五是能源合作的潮流。
为了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系列的能源合作机制,上世纪建立的能源宪章组织、国际能源署和本世纪成立的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以及G20等都是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机制。我国过去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极少参与国际能源安全机制,依靠单打独斗的方式维护自身的能源安全,难免顾此失彼。因此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组织我国的能源外交,树立“全球是安全的,中国才是安全的;全球的能源安全,我国的能源才安全的”理念。初步想来,我们应该利用习总书记“一带一路”外交大思路,部署我国能源国际合作的新体系。与东盟合作,利用10+3机制,联合加勒比海等国家构建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环太平洋能源安全体系。利用陆上丝绸之路的开发,打造中亚经济-能源走廊,连接东亚与中亚、西亚、中东和北非,形成亚非能源新通道。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蒙古合作,构建东北亚-北美的能源供应的集体安全体系。打造维护我国乃至全球能源安全的“铁三角”。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追随世界潮流,顺势而为,还必须有决心、信心和耐心。
全球不含中国的煤炭占比,从1925年的70%,下降到1965年的36%,40年的时间减少34个百分点,从1965年的36%,下降到2013年的19%,用了接近50年的时间减少了17个百分点,换言之,全球改变以煤为主的局面前后用了90年的时间。我国的能源革命可不可以树立这样的信心,煤炭占比从目前的70%左右,利用35年的时间,在本世纪中叶下降到36%?用85年的时间即在本世纪末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中电新闻网)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摘要】全球不含中国的煤炭占比,从1925年的70%,下降到2013年的19%.全球改变以煤为主的局面前后用了90年的时间。我国的能源革命可不可以树立这样的信心,煤炭占比从目前的70%左右,利用35年的时间,在本世纪中叶下降到36%?用85年的时间即在本世纪末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能源供应安全事关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大事,短短8个多月时间里,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第九次会议上,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明确强调能源安全问题,说明党中央对能源安全问题十分关注。
作为一个在能源研究领域笔耕30余年的老者,对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谈谈自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能源安全观的体会,抛砖引玉,与关心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同行们探讨。在保障能源安全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顺应国际潮流,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能源领域的改革开放,在开放条件下保障能源安全。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潮流是什么?
首先是能源的消费潮流。
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和70年代联合国环发大会发布的《我们的共同未来》,以及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使得人类在控制能源消费和控制碳排放方面达成了共识,大多数发达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能源消费水平基本没有上升。欧盟大多数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本达峰,此后有了实质性的下降,能源高消费的美国也于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达峰,2013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了10%左右。
能源革命的先锋德国,不仅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要提高85%以上,同时还提出到2050年能源的消费量比2010年的消费量减少一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措施,将大幅缓解能源供应安全的压力。顺应世界能源消费潮流,就必须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是能源生产潮流。
回顾历史,人类能源的利用经历了柴薪为主、煤炭为主和油气为主三个不同时代,现在正朝着非化石能源方向发展。19世纪以前,柴薪等生物质能曾经高达90%,19世纪煤炭逐步替代了柴薪,能源消费比重一度高达70%,进入20世纪,石油和天然气开始取代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煤炭从20世纪初的70%左右,下降到2013年的30%左右,油气占比从不到20%,增加到2013年的58%。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剔除中国因素,煤炭占比已从7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0%,油气占比高达68%。2003年以后,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飙升,使得全球煤炭占比抬升了10个百分点。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以来,能源的低碳化成为新的世界潮流,欧盟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接近100%,日本提出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85%以上,我国也提出了2020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提高到15%和20%。世界能源生产潮流发生变化的方向基本上是沿着的清洁化和低碳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和人类对生活质量改善的客观要求。顺应世界能源的生产潮流,就必须逐步减少对非化石能源,首先是对煤炭的依赖。
第三是世界能源的技术潮流。
不论是能源消费的革命,还是能源生产的革命,都推动了能源技术的创新和革命。技术的进步有效地控制了能源消费、大幅度提高了能源效率,以及控制碳排放。欧盟通过长期的能源技术革命的安排,循序渐进地提出了能源替代的目标,早在1997年,当时的欧盟16国提出了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50%的目标,并进行了技术创新的各种部署,现在这一目标可以大大提前,因此欧盟在2010年又提出了2050年100%可再生能源的梦想。
日本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使得标准2.0排量的乘用车的百公里耗油从2000年12升,降低到目前的3升,仅仅通过汽车技术的进步,到2030年日本交通部门的石油消费可以减少40%。丹麦不断推动发电技术的进步,每千瓦时发电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1990年左右的1000克下降到目前的不到500克。美国2025年的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也提出了火力发电的碳排量,调整到每千瓦时500克。技术潮流代表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也应该追随,乃至引领能源技术的潮流和方向。
第四是能源的市场潮流。
能源尽管十分重要,但它也是一种商品,必须遵从商品发展的一般价值规律,通过几十年的垄断、反垄断,世界能源市场已经建立,并且已经形成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主要能源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我国国土面积仅占世界的6%,人口却占世界20%,这种客观的自然条件,要求我们必须与世界共享资源,我们也就更有义务维护全球范围内能源的商品属性,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市场的治理,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全球能源资源的再分配。从客观需要判断,能源价格和金融成本过高是影响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两大问题,较低的能源价格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我们不能片面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把能源定义为稀缺资源,人为地推动能源价格的上涨。因此我国的能源价格和石油天然气体制等改革,乃至石油储备制度和机制,也应该遵从能源的商品属性,理顺价格形成机制,维持全球能源价格的合理水平的大局考虑。
第五是能源合作的潮流。
为了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系列的能源合作机制,上世纪建立的能源宪章组织、国际能源署和本世纪成立的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以及G20等都是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机制。我国过去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极少参与国际能源安全机制,依靠单打独斗的方式维护自身的能源安全,难免顾此失彼。因此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组织我国的能源外交,树立“全球是安全的,中国才是安全的;全球的能源安全,我国的能源才安全的”理念。初步想来,我们应该利用习总书记“一带一路”外交大思路,部署我国能源国际合作的新体系。与东盟合作,利用10+3机制,联合加勒比海等国家构建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环太平洋能源安全体系。利用陆上丝绸之路的开发,打造中亚经济-能源走廊,连接东亚与中亚、西亚、中东和北非,形成亚非能源新通道。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蒙古合作,构建东北亚-北美的能源供应的集体安全体系。打造维护我国乃至全球能源安全的“铁三角”。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追随世界潮流,顺势而为,还必须有决心、信心和耐心。
全球不含中国的煤炭占比,从1925年的70%,下降到1965年的36%,40年的时间减少34个百分点,从1965年的36%,下降到2013年的19%,用了接近50年的时间减少了17个百分点,换言之,全球改变以煤为主的局面前后用了90年的时间。我国的能源革命可不可以树立这样的信心,煤炭占比从目前的70%左右,利用35年的时间,在本世纪中叶下降到36%?用85年的时间即在本世纪末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中电新闻网)